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区域人口和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化,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治理问题日趋多样。如何提高群众和为民服务水平、塑造宜居社会环境、实现共建共享,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。作为 2017 年全市社会建设创新“十例”以及区内首个由社区乡贤成员发起成立的贤爱堂,依托塔社区凤凰花园网格,不断创新治理模式,充实网格服务内对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一、主要做法
江浦街道以推动治理重心下沉为方向,以提升服务群众能力为目标,立足本地特色优势,挖掘当地乡贤资源,鼓励基层在法治、德治和自治模式上大胆创新,推动治理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,主要有以下做法:
(一)、让乡贤“贤”尽其用。依托大联勤平台优势,由社区、网格梳理挖掘本地乡贤资源,鼓励乡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,促进治理方式多元化。烈士塔社区位于我区行政中心驻地,人口密集、文化深远、底蕴丰厚,是红色文化、侨文化、乡贤文化的聚集地。社区充分发挥乡贤作用,以贤达人士为主导,以乡贤文化为灵魂,把乡贤纳入社会治理机制,通过自主推选、小组上报、社区考核等程序,推选出 13 名有德行、有才能、有声望的热心贤达人士,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、隐患排查,今年以来先后协助社区处理日常纠纷50余起,接待居民200余人次,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(二)、让社工“走”进民心。针对社工普遍较年轻、文化水平较高但工作经验不足、解决矛盾本领不强的情况,街道积极发挥乡贤引领作用,创新乡贤与联勤对接机制,引导社工在乡贤带领下深入基层,直面调处矛盾纠纷,不断增强自身本领。社区按照“一网格+一社工+一乡贤”模式,由乡贤引导社工走出便民服务大厅,加入到乡贤服务队伍,直接与群众面对面沟通,密切同群众情感联系。同时,通过乡贤社工结对模式,让社工近距离参与乡贤调解矛盾中,不断学习总结矛盾调处经验,有效增强社工解决矛盾的本领。
(三)、让居民“心”有所属。街道以坚持德法同治理念为原则,以实现崇德向善为导向,通过树立社会典型,不断弘扬正能量,形成依法自治的社会良好风尚。在街道的指导下,贤爱堂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作用,引导居民见贤思齐,近年来先后涌现出见义勇为周大维、孝老爱亲龚磊、诚实守信陈吉、助人为乐顾秋林等一系列有着善行义举的好居民,让“有事先找贤爱堂”、“难事琐事生活事我用心您安心”等口号为群众所熟知,形成了邻里友爱、邻里互助、服务社会、奉献社会的良好风气,增强了群众间的信任感、文化的认同感和生活的归属感。
二、存在问题
(一)、乡贤队伍结构有待优化。目前,贤爱堂13名乡贤人士平均年龄72岁,其中最高年龄 84 岁,最低年龄55 岁,因为身体原因,时常出现部分人员不能持续参与社区治理事务等情况,急需扩大招募范围,吸引更多乐于沟通协调、热爱社区事业的“新乡贤”加入。
(二)、乡贤工作范畴有待拓展。现阶段社区乡贤工作内容更多是立足自身专长,开展一些矛盾调解和政策宣传,工作内容和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,如何延伸乡贤工作触角,丰富乡贤工作内容,让乡贤与社工共同介入社会治理热点难点的发现化解,成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问题。
(三)、乡贤保障机制有待完善。乡贤事务多为无偿、志愿服务,社区除了提供少量活动场地和工作服装外,其他保障措施比较有限。随着乡贤在社区治理中出勤率越来越高、重要性越来越大,一些问题如乡贤人身安全保障,正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。
三、对策建议
(一)、以志愿选聘为基础,构筑网格乡贤蓄水池。加大选聘力度,完善乡贤与联勤对接机制,通过加强乡贤选聘宣传,积极引导在道德修养、服务居民等方面有一定影响,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、离退休干部、行业模范及各社会阶层人士,参与乡贤志愿者选聘;加强乡贤制度建设,由联勤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、加强考核、完善退出等内容,开展定期检查、监督,不断优化乡贤队伍建设;做好日常培训,由社区联勤工作站牵头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动员,提高乡贤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。
(二)、以社会参与为路径,探索邻里互助新模式。不断深化社区治理水平,打造“网格+乡贤+社工+社会组织+公益项目”服务体系,将网格内贤达人士、热心居民和全体社工全部纳入服务主体,由社区、乡贤会和社会组织三方共同管理,探索构建以乡贤文化为基础的居民自治互助新模式。同时,坚持民意导向、问题导向,以解决群众关心、社会关切的问题为切入,不断拓展和细化网格工作菜单,完善问题发现、干预、处置等程序,有效提升网格为民服务的社会化、精细化水平。
(三)、以智慧监管为举措,探索乡贤保障工作思路。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,推广“互联网+”和“移动终端互联互通”在联勤、乡贤事务上的应用,为每名乡贤安装“智慧芯”等智能设备,使其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与网格长直接通话、适时定位查询、SOS一键紧急呼叫和检测体温、脉搏等,随时掌握乡贤身体及工作状况,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处理,以技术水平提升保障乡贤人身安全,确保乡贤工作长效开展。